以时间为轴以气候变化为主线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
—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四)四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塑造之第二次大洪水
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改变
一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讨会即将在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简称东莞观音山)拉开帷幕——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此次研讨会将以时间为经,以气候变化为维,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力求精准绘制出自新仙女木事件后和四次大洪水的情况,致力于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为中华文化万年史的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认知框架和理论支撑。
展开剩余89%全文共23200字,共分为
(一)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即将召开的背景和概况;
(二)新仙女木事件:千年严寒后的文明曙光;
(三)四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塑造中的第一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改变;
(四)四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塑造中的第二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改变;
(五)四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塑造中的5500年前降温期:第三次大洪水的冲刷与文明崛起;
(六)四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塑造中的4300年前气候异常期:第四次大洪水的劫难与文明新生;
本文将重点为大家分享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四)四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塑造之第二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改变。
以下为正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黄河流域环境演化研究团队通过峡谷地貌测量、冲积扇钻孔取样及沉积物粒度分析等技术手段证实:洪水在黄河中游三门峡至孟津段形成强烈下蚀作用,以年均约0.5米的速度切割河床,最终塑造出深度约10米至15米的 V形峡谷。峡谷两岸的石英砂岩崖壁上,至今保留着定向分布的流痕与冲刷槽,其走向与河床延伸方向一致,印证了古洪水的动力特征。
研究显示,当洪水流至下游河段时,水流速率从中游的2—3米/秒降至0.5米/秒以下,携沙能力锐减,泥沙持续沉积形成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冲积扇,扇体自河南濮阳向东延展至山东德州,坡度大约为0.1°至0.3°。地质勘探数据显示,该区域冲积层累计厚度约达10米至15米,具有清晰的三分层结构:上层为浅黄色粉砂层,含沙量大约为60%,颗粒分选系数为1.5至2.0;中层为灰黑色黏土层,黏土占比大约为50%,含较多淡水螺壳化石;下层为红褐色砂质黏土层,可见直径2厘米至5厘米的氧化铁结核。这三层沉积夹层每层厚1米至2米,通过光释光测年确定其形成年代分别对应距今8000年、6000年及4000年左右,准确记录了甘棠安期后历史上三次大规模洪水事件,揭示了黄河流域洪水的周期性泛滥规律和文明消亡与再兴的时间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洞庭湖演化研究团队通过湖盆沉积序列解析、孢粉分析及古生物化石鉴定等方法证实:长江中游洞庭湖盆地在洪泛期持续接受泥沙淤积,原本星散分布的小型湖泊(单个面积多小于50平方公里)因水位上升与基底抬升及周边陆地隆起逐渐连通,最终整合形成面积大约为2000平方公里的湖泊雏形,湖岸线呈现不规则锯齿状,与周边河网构成初步水文连通系统。
湖南益阳地区的地质钻孔剖面显示,该时期形成的湖相沉积物为灰黑色黏土质粉砂,有机碳含量达3.2%至5.8%,腐殖质组分中胡敏酸占比超过60%,反映出强烈的还原沉积环境。沉积物中不仅保存有完整的芦苇叶鞘化石(碳十四测年显示距今约7500年),还发现菱角、芡实等水生植物种子的炭化遗存,以及鲤鱼、鲫鱼的脊椎骨与鳃盖骨化石(骨密度分析显示其生活水温较现代高1.5摄氏度至2摄氏度左右)。这些生物遗存自下而上呈现从陆生向水生群落的连续过渡,完整记录了洪水后湿地生态系统从初始形成到稳定发育的演替过程,为洞庭湖早期环境演变提供了确凿的生物地层学证据。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团队通过河道地形测绘、沉积物放射性测年及粒度组分分析证实:西江流经广西梧州段时,洪泛期水流的瞬时冲击力(峰值流速达3.8米/秒)对河道形成强烈侧蚀,将原本宽大约200米至300米的狭窄河道拓宽至1公里左右,两岸发育出宽度大约为2公里至3公里的河漫滩地貌,滩地沉积物以分选中等的细砂为主(粒径为0.1毫米至0.25毫米),夹有透镜状砾石层。
研究团队指出,当洪水流至入海口区域时,受潮流顶托作用影响,水流速度骤减至0.2—0.5米/秒,携带的碎屑物质因动能不足逐渐沉降,形成面积大约为500平方公里的沙洲群,呈链状沿水流方向展布。这些沙洲的沉积序列具有明显的韵律性,由粗砂、细砂与黏土交替叠置而成,每层厚度大约为15—30厘米。广东佛山的钻孔岩芯数据显示,该时期泥沙沉积速率达每年0.3厘米,较全新世早期(洪水前)提升50%,其中粗砂组分占比大约为35%,结合物源分析(重矿物组合与西江中上游流域一致),揭示了此阶段西江流域因植被覆盖度降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环境特征。
第二期(距今约7900年至5500年前):玉露和期(取《礼记·月令》“甘露降,万物和”之意,喻气候温润调和),此阶段时长大约为2400年。
气候特点:此阶段全球气候进入稳定的暖湿期,年均气温稳定在16摄氏度至19摄氏度,较第一平稳期上升1摄氏度至2摄氏度,其中夏季气温可达25摄氏度至28摄氏度,冬季气温也维持在5摄氏度至8摄氏度,严寒天气显著减少。年降水量增至800毫米至10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更趋均匀,黄河流域6月至8月降水量占全年55%,形成“雨热同季”的理想农业气候;长江流域每月降水量均在70毫米以上,全年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空气湿润;珠江流域受热带季风影响,无明显旱季,年降水量可达1200毫米以上,年均温较长江流域高2摄氏度至3摄氏度,无霜期长达320天以上。整体气候呈现“温润多雨,四季分明,灾变稀少”的特征,为文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对文明的影响:稳定温润的气候如同“催化剂”,推动人口大量增长和农业技术质的飞跃。裴李岗文化的石铲刃部磨制得更加锋利,弧度设计符合人体力学,耕作效率较之前提升30%;石镰则出现了锯齿状边缘,便于收割粟类作物。磁山遗址发现的88个储粮窖穴,总储粮量达13万公斤,粮食盈余催生了明确的社会分工——部分人专注农耕,部分人从事工具制作,还有人专门负责祭祀活动,如遗址中发现的陶制祭器,器型规整,纹饰精美,显然出自专业工匠之手。河姆渡文化的干栏式建筑堪称当时的“建筑奇迹”:先在地下打入数十根木桩作为基础,桩上铺设横梁,再搭建楼板和墙体,这种建筑离地大约1米至2米,可有效防潮防虫,其发明的“燕尾榫”“企口榫”等榫卯结构,使构件连接严丝合缝,无需钉子即可稳固承重,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
红山文化的玉器群形成了完整的礼制体系,玉玦、玉璧、玉璜等器物不仅材质精良(多采用透闪石软玉),而且制作工艺复杂,需经过切割、打磨、钻孔、抛光等多道工序,玉器的使用与墓葬等级严格对应,大型墓葬中随葬玉器可达数十件,小型墓葬则仅有一两件,反映出社会等级制度的成熟。这一时期,聚落规模显著扩大,兴隆洼遗址占地大约为3.5万平方米,包含120座房屋,形成了以中心聚落为核心、周边分布多个从属聚落的层级关系,如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遗址便是兴隆洼文化的从属聚落,面积大约为5000平方米,房屋数量仅为中心聚落的1/5,这种聚落格局为复杂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阶段可界定为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期。
此时,中华文明从二次大洪水劫难后的萌芽走向初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社会组织结构开始逐渐显现。在全球文明框架下,各地文明也在应对气候挑战中不断调整发展,而中华文明在农业与社会结构方面的发展成果处于世界较为先进水平,不同区域文明发展各有特色又相互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不同程度地显示出文明对其的影响。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之(四)四次大洪水对中大地地理地形的塑造之第二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改变,本文完。
欢迎关注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之(五)四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塑造中的第三次大洪水对中华大地地理地形的改变,敬请期待。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杠杆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